万亿巨头可待 为什么说新能源资产运营商的“溢价”空间最大?

最新信息

万亿巨头可待 为什么说新能源资产运营商的“溢价”空间最大?
2023-10-30 12:16:00
有人星夜赶科场,有人辞官归故里。充电站行业看似矛盾的乱象背后,一切都是因为没有参透充电站、储能、光储充这门生意的本质。
  先从当下炙手可热的锂电储能说起,这个领域正经历着从蛰伏、集体高潮再到过热过剩的第一轮“过山车”行情。目前,锂电储能占据了新型储能超过90%的份额,无疑成了新能源行业里的“宠儿”。随着进来的选手越来越多,从电动汽车充电站配建储能到厂房园区、5G基站、数据中心(IDC),圈地运动愈演愈烈,铁锂电芯价格战一触即发,行业不可避免地陷入混战。
  再看那厢的充电桩建设、运营赛道。虽然政策力挺,前景光明,但整个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。特别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入“深水区”后,充电运营商竞争格局日益分散化,在国内电动汽车保有量不足2000万的前提下,不及15%的充电桩平均利用率,使得投建运营充电站,并持有充电站资产,短期内很难获得高回报。
  其实,无论是工商业侧的储能,还是暂时不赚钱的电动汽车充电站,长期的商业逻辑都很“硬核”,因为每个领域所代表的是数万亿的市场规模,但缺的恰恰是“能源资产运营商”的点石成金。
  谁能成为资产运营商?
  光伏行业里孕育出了隆基、通威、阳光、天合光能、晶科等巨头;动力电池领域,宁德时代比亚迪几乎成为“双寡头”的存在;新能源汽车市场,比亚迪、特斯拉双强争霸,广汽埃安、理想、蔚来、小鹏羽翼渐丰。可以说,这些头顶光环的大佬,在碳中和、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大势所趋下,必然是各自领域里的大赢家。
  但充电站、储能的商业逻辑有点不一样。相比上游的偏“硬件”的充电桩制造商、储能锂电电芯,更比拼“软件”实力的能源资产运营商才是“关键先生”,是行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。这一点从最近能链智电(NASDAQ:NAAS)发布的Q3财报中就能窥见一斑。
  北京时间10月26日,能链智电(NASDAQ:NAAS)发布2023年Q3财报,收入超1.7亿元(2340万美元),同比增长536%,按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计算亏损2410万美元,亏损率同比收窄256%;Q3充电量13.83亿度,同比增66%,占中国公用充电量21.8%;EPC、储能等能源解决方案收入占比达81%。2023年收入预计5亿-6亿元,2024年收入更预计将达到20亿-30亿元,翻4-5倍。
  业绩“暴增”的背后,恰恰来自于充电站配建储能设备及能源解决方案的落地,与设备配套的智能化能源管理服务收入的“放量”让其营收水涨船高。2023年9月,能链智电旗下能仓科技与多家企业签约合作380余座电动汽车充电场站,合计供应300台液冷一体柜、280台风冷一体柜,配储总容量130MWh,订单总额2.04亿元。除了储能设备设施外,能链智电还提供EMS(能源管理系统)、EPC工程建设、AI+网储充智慧能源运营等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。
  在能链智电发布的财报数据中,能源资产运营商的“影子”越来越清晰。
  任何商业逻辑,赚钱是硬道理。无论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,还是在充电站等多元场景下的工商业储能,乃至后期的光储充、微电网形态的升级,资产运营商在价值链中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,是行业长期主义发展的动力之源。试想,如果充电站、配建储能不能盈利,谁还会持续不断地购买充电桩、锂电电芯?
  但这并不是说,谁都能成为能源资产运营商。这一角色既要有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数字化的基因,同时又要具备像美团这样的入口资源和平台思维,有能力将分散化、本地化的充电站、储能资产“盘活”,成为活水源头。
  以充电站场景为例,特来电、星星充电等资产自持的运营商,走的是“自营”模式,但面对日益呈现出的分散化趋势,TOP5的充电运营商份额已经从2018的89.2%降到了2023年9月的65%,再加上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”的定位,导致这类路线很难形成统一大“入口”。相比,能链智电等第三方充电服务聚合商更能聚沙成塔,得到诸多中小充电场站业主的认可。
  而有了帮助场站“导流”的平台入口,才算拿到了成为能源资产运营商的“通行证”。只有连接电动汽车车主体量的壮大,才能为2B端的充电站资产运营铺好路。
  从能链智电2023年Q3财报中也能看出,其入口效应越来越明显。财报显示,2023年Q3,能链智电订单量达5920万,同比增长58%。截至9月30日,能链智电累计覆盖充电枪超76.7万把,连接充电站超7.3万座,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6%和65%。
  运营是核心指标
  光伏、动力电池等新能源赛道,前者靠的是技术迭代,从PERC到如日中天的N型TOPCon技术,太阳能转换效率是推动光伏行业持续迭代的原动力。后者的动力电池可以绑定新能源汽车主机厂,只要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,动力电池的生意就会越做越大。
  但基于充电站、工商业储能的资产运营商逻辑不同。拿储能来说,磷酸铁锂的电芯技术门槛并不高,同质化竞争态势明显。而且储能能不能落地,赚不赚钱,技术所能加持的不多,反而成本和经济性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。说到底,不管是储能还是充电站运营,最终是一笔经济账,资产运营的好坏异常关键。
  所以说,能穿越周期并带领储能走向更高点的,一定是能源资产运营商。
  2023年被认为是工商业储能的元年,但并不是简单地在充电站、园区、工厂等场景中安装储能设备,配上PCS、升压一体柜,就可以一本万利了。其实,可见的硬件只是“面子”,“里子”则是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,本质上就是能源资产运营商的定位。
  拿充电站配储来说,由于不同场站的充电量不一样,负荷曲线千差万别,每个城市的峰谷分时电价也不同。在配储方面,就需要个性化定制,搭配容量115kWh-375kWh不等、1-2小时不等时长的储能一体柜,最大化地提升利用率。而且能源管理系统会给出每一个场站储能投运后的运行策略,甚至可根据场站高峰、尖峰时段的负荷功率饱和度,通过激励手段调度电动汽车动态调整充电行为和时段,以修正运行策略中的偏差,最终实现充放电收益最大化。
  所以说,提供实时储能运行策略的EMS软件“大脑”,才是关键所在,这恰恰是能源资产运营商的地盘范畴。
  能链智电能够在充电站场景下拿到超过2亿元的储能订单,也在于其通过充电APP,更了解场站的充电量、负荷特征、电动车主充电行为,依托自研的EMS能源管理系统、储能云平台,借助智能选址、测算及运营预测能力,基于场站历史负荷和峰谷电价配储潜力分析平台,可针对不同场站,给出充放电方案,定制储能运行策略。近水楼台先得月,这是第三方的储能系统集成商所不具备的优势。
  同样是在今年9月,能链智电与山东省滕州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,基于滕州市锂电产业集群优势,建设示范性“光储充检服”综合能源补给站,构建集“光伏、储能、充电、换电、V2G”多种业态于一体的“源网荷储”新型电力系统,随后又中标价值6000余万元的浙江安吉重卡“光储充换”一体站工程,以上皆源于其数字化运营实力的背书。
  万亿级市场蓄势喷发
  同样是能源资产运营商,蛋糕究竟有多大?这就要看场景,场景的规模越大,增速越快,资产运营的溢价空间就越大。
 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调节性资源,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比例的提升,倒逼电力系统进化到下一代的新型电力系统。而储能的存在改变了电网的旧有形态,从集中式走向“矩阵式”、分布式,储能与源、网、荷串联在一起,实现大电网、区域电网、分散式源网荷储中心电能量供需间的动态平衡。
  从微观的充电站场景看,“光储充换检”就构成了一个微网系统,既能降低充电站的用能成本、提升场站效益,又是大电网的重要调节资源,为电网供需平衡“出力”。可以说,充电站场景既是最优质、增长潜力最大的资产,同时也是社会用电量中的最大“变量”。
  在中国,家庭户用用电电价便宜,且不存在欧洲的断电问题,因此户用储能暂时没市场。而在工商业储能中,空调、供暖的可控负荷虽然很大,却主要集中在夏冬两季,夏天空调负荷功率能占到一个城市60%的用电量,春秋则回落;单个5G基站耗电量不大,年用电量10MWh,320万个5G基站的年电耗只有320亿度;工业负荷不是新增,后期会随着单位GDP能耗而降低。
  比较的话,数据中心、电动汽车充电站是未来电耗最大的两大新增点,其中又以充电站最值得关注。能链研究院数据显示,预计到2030年,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1.45亿辆,所配套的公用充电枪数量2630万把,充电桩EPC市场规模超过1.5万亿元。
  而且充电站负荷有三大特征:一是增速极快。能链研究院预测,到205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增加到3.28亿辆,规模是今天的25倍;年充电量超过1.5万亿度电,是今天的37.5倍。充电站是中国未来30年增速最快的可控负荷;二是持续稳定,几乎不带有明显的季节性、波动性,持续稳定的充电站负荷更利于建立光储充、微电网等长效系统;三是更具数字化、互动性改造空间,可探索V2G、有序充电、无线充电、自动充电机器人等多样化补能路线,拥有弹性更大的创新空间。
  充电站负荷的特征,决定了该场景下资产运营商拥有更大的施展拳脚的空间。
  可以预判,在油电切换趋势下,充电站场景下能源资产运营的可挖掘潜力巨大,如果再考虑到楼宇、园区、数据中心等其他场景,市场中必然能“跑出”市值达数千亿的能源资产运营商,而已经完成布局的能链智电正在成为这样一匹黑马。
(文章来源:华夏时报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万亿巨头可待 为什么说新能源资产运营商的“溢价”空间最大?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